2016年12月19日星期一

國教初期的東西方教會的反思 (暫時存放)


今晚在課堂上的分享國教初期的東西方教會 - 歷史反省

Hashtag: #歸納演繹、輔助教材、創意、以古鑑今、絕對的權力帶來絕對的腐敗
Servant Leadership、Check and Balance


在米蘭諭旨的頒布 (312A.D之後,基督教的地位在羅馬帝國里得以提升。
原先羅馬的徽號“老鷹”也被“十字架”所取代。
羅馬帝國一向是以羅馬城作為政治中心的。
君士坦丁在位時,出於軍事和政治上的考慮,在羅馬以外建立一個新的城堡,
把這個城堡擴大成為一個都會,并以他自己的名字去命名都會。
這就是有名的“君士坦丁堡”,位於今天土耳其歐洲接壤之處。
他甚至把帝國的行政中心,從羅馬移到君士坦丁堡去。
君士坦丁堡建都后,帝國其它的文化、經濟方面的活動,
就逐漸的轉移到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。

教會也一樣,由於皇帝在君士坦丁堡參加聚會,
許多的教會領袖就經常去那兒,甚至聚在那兒,
慢慢的君士坦丁堡就形成了教會領導核心。
這事對教會日後的發展影響很大。
在羅馬帝國里,由於西方仍然是以羅馬為中心,
可是在東方卻是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。
這個局面形成了教會領導核心的分裂,甚至使得後來東西方教會分裂。

<歷史的軌跡>一書的第五章<教會日形穩固>中,
作者祁伯爾簡述當時教會的組織制度,
當中提及的省主教主教長制,起初所有主教的地位是同等的,
但逐漸地,羅馬的主教地位超然起來,教皇制也逐漸演變出來。

另外,在<古代教會史>中,作者Bihlmeyer指出在545年時, 
東羅馬皇帝尤斯提尼安(Justinianus)也肯定了羅馬教會的首席權,
他認為羅馬的教宗也必須服從于皇帝。

羅馬教會的首席權在313-700年之間得到明確的承認、接納 – 
: 在一些重要的紀律方面問題上,
羅馬教宗是全世界教會的最高上訴單位(今天在香港的終審庭?)
教宗格拉修一世宣佈,教宗有權利審判任何地方的教會,
但他自己不受任何人的遺責,而教宗的決定也是不能受審判的。

下圖:
Five Big Churches in Roman Empire 330 AD - 



羅馬帝國中的五個大城漸居重要地位,
它們是:耶路撒冷、安提阿、亞歷山大、君士坦丁堡及羅馬。
這五個大城的主教均被稱為主教長。

此課題的思考方向 -
1.      為什麼政權會利用宗教/教會發揮穩定社會的功能?
2.      當政權借助宗教去維穩時,這到底對教會的角色、發展,是好事、
還是壞事
?
3.      當一個組織(政權或教會)開始擁有至尊無上的權力時,是好事、還是壞事?
      可以怎樣盡量減輕權力帶來的腐敗、掌權者的專橫無道呢?


1.      如能夠操控到宗教、教會的發展、活動,這樣對維持社會和平和道德,提高人民愛國情操都有幫助宗教是產生疏離(Alienation- 上帝的國不是建立在在這個已被罪惡沾染了的世界,天地一切都會廢去…… 令人民不能明白社會上真實的剝削關係,而如果一個政權遇上挫敗(如戰敗、天災等),宗教就更具「統戰」作用,因它可以提供世俗以外的看法,解釋正義未彰顯的原因,也給予撥亂反正的希望。民間的怨憤也就消弭於無形

2.     我的看法是好事、同樣也是壞事,但壞的方面帶來的破壞、傷害,比好的方面帶來的好處大得多。好的方面是教會在政權的保護下,先是不用擔心被逼迫,教會也可在事工,如: 傳福音、關懷社會上穩定地發展,但是,不好的方面是政權拉攏教會後,如政權是良善、愛護人民、以人民的福祉為重的話,這樣教會當然可以跟政權合作,一起去建構公義、幸福的國度; 相反,如政權是邪惡,或掌權者以自我為中心,不義或思想不正地管治一個國家時,教會便應該為公義發聲,與弱勢者同行,但是如果教會跟政權已拉上千絲萬縷的關係時,她那監督、守望國家的角色便大大模糊了,教會亦會給人助紂為的形象,這樣不單止不能為公義去發聲或在世上作鹽作光,反而絆倒很多人,包括信主的、不信主的同時,如教會像鹽失了味、光也黯淡了,政權也失去了一股被制衡的力量,另外,政權又會「製造」「愛國」宗教人士的模範,製造及激發教會內的分化,再加上在這個過程中,教會獲得權力的甜頭,政權不時提供方便及好處,把教會納入建制之內,讓它們建立勢力及地位,慢慢地讓他們沈醉於「增長」的假象內。一位基督教宣教學者Cook就曾提出過,在南美洲大部分國家,基督教著眼於獲致社會地位及聲譽,因此大部分基督徒都認為大家同坐一條船,自己不應有「大動作」令船隻沈沒。那麼如果一個政權走歪了路,背著上帝的心意而行,那便很難撥亂反正過來。


3.     每個教會或每個地區都有了主教。起先所有主教是平等的,沒有一位主教高於另一位,然而,逐漸地,羅馬主教超過其他主教的權位,竟演變成為後來的教皇。
最初,大城市中大教會的主教被看為高於小教會的主教,漸漸演變而成省主教。不久之後,羅馬帝國中的五個大城漸居重要地位,它們是:耶路撒冷、安提阿、亞歷山大、君士坦丁堡及羅馬。這五個大城的主教均被稱為主教長。前四座城在帝國的東部,主要語文是希臘文;唯獨羅馬屬於帝國西部,使用拉丁文。
幾乎所有東西方教會中的爭論都向羅馬主教申訴。在為基督的位格及本性的爭論中,西方教會在羅馬主教的影響下,使正統信仰獲得全面勝利。至於東方教會方面,耶路撒冷教會早已衰微,在一些爭論中不能產生影響,而安提阿、亞歷山大與君士坦丁堡之間卻不斷為領導地位而爭。他們雖然沒有一位承認羅馬主教有超越地位,但在互爭領導地位之時,往往去找羅馬主教的支持。到了羅馬皇帝君士坦丁決定要遷羅馬的教廷到東方的拜占庭,皇帝搬遠了之後,在羅馬的教宗便擁有更大的自由空間,在羅馬帝國的東部,從君士坦丁大帝以來,皇帝統治了教會,但在西方的政教關係恰恰是相反的

絕對的權力帶來絕對的腐敗(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 - John Emerich Edward Dalberg Acton, first Baron Acton (1834–1902) – A historian and moralist)

可以怎樣盡量減輕權力帶來的腐敗、掌權者的專橫無道呢? 提出兩個方向思考:

1. 
Servant Leadership –Latin: Servus servorum Dei – Servants of the servants of God 來自大貴格利教宗 (Gregorius Magnus)


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,就必做眾人的僕人 
(
 10:44)以公僕的身份為榮、願意聆聽、接納眾人 (包括被社會欺壓的弱勢社群、老弱病殘的意見

2. Check and Balance –維護、建構一個健康、廉潔、權力之間互相制衡的機制,沒有一小撮人可以獨攬大權、說了算



Q&A


Written on 20 Dec 2016 by Tik  CHAN 陳耿廸

如有什麼賜教,或想了解我們小隊更多,歡迎跟我聯繫,電郵是
:  tik.asecia2016@gmail.com; whatsapp: +852 6464 2016


預告之後發佈的帖子:
兩害取其輕 / 廢票的考慮 + FAQ + 雨傘運動的點滴

Previous Articles:
4. 一幅圖 - 天地有正氣、雲上有太陽、希望在明天
5. LOGO *** 核心的考慮原則、因素*** (Must See!!!)
6. 追求社會公義、民主路上同路人的支持 - (II)
7. 追求社會公義、民主路上同路人的支持 - (III)
8. e-banner, 民主300+, Poster, Post Cards
9. 追求社會公義、民主路上的同路人的支持 - (IV)
10. 發給投票人的電郵、寄給投票人的宣傳卡 (Must See!!!)
11. "做個聰明選民 (Be a smart voter)" & "八十浪後"預備的問卷調查 - 我的立埸
       (Must See!!!)
12. from Thoughts to Finish - Chronicles 行事曆 (Must See!!!)
13. the 13th Post - 號外-再次強調我的立場、看法
14. the 14th Post - 最後召集 - 今天便是投票日了 - 請投陳耿廸  ✌ ✌ = V V = 22及民主路上的每一位同路人
15. 在點票過程中的感想
16. Weighted Scoring Model for making the decision for the Votes to CE

我的简介

我的照片
我們這ASECIA的小隊,核心隊員是來自大、中型的會計師事務所,之後出來商業機構從事內部審計、公司管治、風險管理的工作,因基督信仰、專業、良心的引導,我們看重: 誠信、公義、公平、公正、少數人士的權益得到保障、權力的制衡、互相監控、廉潔、無偽、正直、非以役人、乃役於人、循規蹈矩、守法、律己以嚴 我們小隊的核心隊員,年齡介乎40-45歲,主要是經歷過雨傘運動的洗禮後,並看到政府的管治越來越離譜、無譜 - 原來的行政主導變成現在的行政長官主導,原來的港人治港變成現在的西環治港,現任的行政長官連自己是否參選連任都 "未有消息",還有... 多不枚舉... 到今天,我們仍是擁戴著 和理非非* 的,雖然曾經失望過,但沒有絕望,仍然繼續、不斷探索一條可行的出路,始終相信行政長官、立法局的真普選才是現在困局的徹底解決方法,但在找到這出路之前,我們便要用諸般的智慧去尋找一個比較靠譜的人選。 本人自我介紹: 生於廝、長於廝 幼稚園、小學、中學至中七: 高主教書院 Raimondi College ... http://asecia2016.blogspot.hk/2016/11/2nd-post-18-nov-2016-profile-and-photo.html